並不是說電腦是美國人發明,所以一開始只能處理英文?其實是跟
幾個重要因素有關。
假設使用 16×16 點陣字(這是早期常見的中文字庫大小)。每個字是一個 16 行 × 16 列 的像素格子。每一格用「 1 個 bit 」表示(0 = 白色背景,1 = 黑色點)。
所以:
16 × 16 = 256 bits
1 Byte = 8 bits
256 bits ÷ 8 = 32 Bytes
👉 也就是說,一個 16×16 的中文字,需要 32 Bytes 才能完整儲存。
中文字常用字超過 13,000 個,早期字庫通常會收錄至少一萬字。
1 字 = 32 Bytes
10,000 字 × 32 Bytes = 320,000 Bytes
1 KB = 1024 Bytes
320,000 Bytes ÷ 1024 ≈ 312.5 KB
感謝版主分享這篇深入淺出的文章!您從字元集大小、硬體限制、標準化制定到輸入顯示技術,各方面都解說得非常清楚。特別是中文字型對記憶體的需求計算,一個16x16點陣字就需要32 Bytes,讓人對早期技術的挑戰有更深刻的理解,確實點出了中文資訊化在歷史上的難點。真是獲益良多!
也歡迎版主有空參考我的系列文「南桃AI重生記」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sers/20046160/ironman/8311